
在日常的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我与众多酒中毒患者及其家属深入交流,发现一个普遍误区,家属常把患者反复戒酒失败归咎于意志力薄弱、自控力不足。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
病症本质:神经重构触发生理挑战
酒中毒,医学上称酒精依赖,是长期饮酒致身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对酒精严重依赖的状态。酒精进入人体,迅速干扰大脑神经递质平衡,其中多巴胺、γ- 氨基丁酸受影响较大。随着饮酒时间延长,大脑适应了高浓度酒精下的神经递质状态。一旦突然停酒,身体会出现手抖、心慌、情绪烦躁不安等戒断反应,这种生理痛苦远超个人意志力可承受范围。
成瘾机制:基因环境双重影响
酒中毒成因复杂,遗传因素占比较大。特定基因改变个体对酒精的代谢和反应,增加酒精依赖风险。大脑犒赏系统也深度参与成瘾过程。酒精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带来强烈愉悦感,驱使人们不断重复饮酒,最终成瘾。长期承受巨大压力、频繁应酬或有心理创伤的人群,习惯借酒缓解痛苦,更易形成酒精依赖。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仅靠个人意志力戒酒,成功概率极低。
科学干预:药物心理协同破局
面对酒中毒患者,家属要明白,单纯指责埋怨毫无意义,甚至适得其反。正确做法是积极鼓励患者接受专业治疗。药物治疗能有效缓解戒断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心理治疗则帮助患者剖析心理问题,挖掘饮酒背后的深层原因,增强戒酒动机。在康复的过程中,家属的陪伴支持至关重要。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理解包容,切勿因多次戒酒失败而抱怨批评。积极引导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培养新兴趣爱好,转移对酒精的注意力。
戒除酒瘾,需要个人的“意志力” 更需要“医学干预”以及家属的强大“支持力”,让我们借助科学力量和人文的温暖与关爱,助力他们摆脱酒依赖困境,重归健康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