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对周围环境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仿佛来自遥远的星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被人们称作是“星星的孩子”。为了关爱这一特殊群体,每年的4月2日被定为“世界孤独症日”。2025年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以“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为主题,再次将全社会的目光聚焦于他们。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传递温暖与力量。
“星星”困惑:干预越早越好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病因不清,一般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调查显示,全球患病率为1%~2%,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超过1300万。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共病率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早期教育康复训练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最佳治疗期为6岁之前,若能在3岁前接受科学干预,患儿症状及预后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早期识别:捕捉异常信号
1.社交互动异常:婴儿时期,他们很少与他人对视、微笑;1~2岁时,对旁人的呼唤充耳不闻,被怀疑是听力问题,而且不会用手指向感兴趣的东西。
2.语言发展迟缓:1岁左右还未呀呀学语,18个月不会说简单词汇,2岁无法说完整句子,说话语调平淡、代词使用错误,并且不会主动用语言表达需求。
3.重复刻板行为:经常重复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无意义动作,对生活环境的微小改变极为敏感,例如玩具位置变动、出行路线更改,都可能引发强烈情绪反应。
共同干预:助力“星星”成长
1.家长积极参与:家长需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孩子的状况,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并选择专业机构进行系统化、个性化的干预治疗。全程参与康复训练,助力孩子融入社会。
2.公众给予包容:在面对孤独症孩子的尖叫或异常行为时,我们应报以善意的微笑并伸出援手。若班级中有孤独症学生,大家应以友善之心给予关怀,而非歧视。
3.消除误解偏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社区活动等多元化渠道,广泛传播孤独症相关知识,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孤独症,消除对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的误解与偏见。
4.提供实际帮助:我们要理解家长的辛苦,提供必要的照护和支持。积极组织志愿者活动,协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通过社会各界全方位的帮扶,缓解家庭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让我们携手并肩,以爱之名,守护“星星的孩子”,助力他们融入社会,不再孤独,照亮他们成长的每一段旅程。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吴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