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从报纸上、电视里接触到关于精神疾病患者各种各样的负性信息,如果在百度引擎的新闻频道输入“疑似精神病”这个关键词,会检索到多达3万1千多条的新闻报道。但是当你随意点开几条并跟踪事件进展,会发现大多数新闻是没有后续报道的,没有人去关心那个疑似精神病的人是否真的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中也充斥着“脑残、神经病、武疯子”等流行用语,“犯精神病”甚至成为我们日常娱乐的内容。这样看来好像人们对精神疾病并不陌生,然而你真的了解吗?
远离“神经病”就远离精神疾病?
调查显示中国人各种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是17.6%。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17.6个人在一生中可能患有精神疾病。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一段时间可能出现情绪或精神方面的问题,就像会感冒发烧一样,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精神感冒”。因此,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并不能让我们远离精神疾病。正相反,去了解他们,科学地认识疾病才能帮助我们有效预防和尽早发现。
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危险的“疯子”?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分类,精神疾病约有200种之多,排在前三位的是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物质依赖相关障碍,而可能存在意识丧失、行为失控的重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仅占总患病人数的1%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都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披头散发、手舞足蹈、危险恐怖的样子。
精神疾病患者更容易暴力伤人?
调查显示:重性精神疾病患病中存在暴力倾向或有暴力行为的人约占8%-10%,而在未患病的普通人中则有近20%的人使用过暴力。你可以试想如果自己生活在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里,有暴力行为倾向的精神疾病患者大约会在1000人左右,而存在过暴力行为的普通人则达到20万之多。也就是说,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数量远远低于普通人。
得了精神疾病就无药可救了?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超过八成的患者并不属于重性精神疾病,他们不需要住院或特殊监管,通过一般性治疗就可以得到康复。对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我国有着完善的治疗和管理规范,他们可以通过入院治疗、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等方式回归社会。而社会和大众对他们的理解和关爱可以提高他们康复的可能性。
以上这些错误认识,带来了人们在情感上对精神疾病的耻感,而羞耻感会导致态度上的成见和偏见,态度进一步决定行为,歧视由此而生。正如对性别、种族等的歧视一样,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在无意识中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给精神疾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