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20岁,是一位重点大学大一女生。叶子高考时成绩不错,但是从暑假开始总感觉莫名的烦闷、心慌,全身沉重,双腿就像灌铅一样。她的心情变得越来越糟糕,如同跌进了深渊。她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也漫无目的,感觉特别痛苦。
2个月来,叶子的心情时好时坏,但坏的时候多。她去当地医院就医,诊断为“抑郁症”,坚持用抗抑郁药治疗一段时间,但是没有明显好转。
有一天下午,叶子突然特别开心,各种想法如潮水一般奔涌而来,感觉自己一下子什么事情都想通了,精力相当充沛,像打了鸡血一样。她每天跑步两三个小时,每天只睡三小时觉也不觉得困,她见到喜欢的东西就买,短短两个月花了几万元,没钱时就透支花呗、信用卡。父母实在受不了了,陪同她来到我们精神科门诊。经过问诊以及相关检查,叶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什么是双相障碍?双相障碍旧称“躁郁症”,是指患者的情绪与现实处境不相称地上下高低起伏,即交替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一类精神障碍。首次发作常在20岁之前,终生患病率为1.5%~6.4%。
双相障碍的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资料表明,双相障碍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即决定个体患病的基因是由多个易感基因组成,但大多易感基因处于“沉睡”状态,只有当个体受到某些特定环境因素刺激,处于沉睡状态的基因被激活,达到一定“阈值”,患者才出现临床症状。环境因素主要有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缺乏特异性,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童年创伤(包括同胞竞争、父母过分严苛、父母早亡或各种形式的虐待)和人生各阶段发展的不顺利等。
双相障碍常见的发作类型:
抑郁发作:患者常常说自己体会不到快乐、高兴不起来,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即使勉强参加也不能投入其中,整天觉得累、无精打采。自责、自卑,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或者坐立不安、心烦意乱。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和性欲减退或增强,反复出现轻生的想法或行为。上述症状,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存在,并且持续存在两周以上。
躁狂/轻躁狂发作:典型躁狂发作是以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的“三高”症状为特征,病程7天以上。
患者表现为情绪高涨,这种高涨不是正常的开心,而是异常开心愉悦的同时,往往带有易激惹的特点。患者自觉思维非常敏捷,感到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表现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即使声音嘶哑也要讲个不停,但内容比较肤浅、凌乱,常给人信口开河的感觉。患者的思维活动常受周围环境变化影响,讲话内容常从一个主题很快转到另一个主题。活动增多,什么事都想做,但每做一事都是虎头蛇尾。社交活跃,行为放纵、不计后果,爱出风头、爱冒险,常常制订不切实际的计划或进行高风险投资。
躁狂发作时可出现夸大妄想,患者会表现出一种高傲或不可一世的态度,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强的、最富有的人,有过人才智,能解决所有问题,专横跋扈、狂妄自大,提示存在夸大妄想的可能。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但没有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社会功能不受影响或有轻度的影响。
混合发作:躁郁症最早被古希腊医生阿瑞蒂亚斯定义为“存在两种对立症状群的一种疾病”。到了19世纪末,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及魏甘特把躁狂症状与抑郁症状同时存在的这种特征,称为“混合状态”。虽然国际上不同的诊断标准对“混合状态”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不变的是,都强调“躁狂症状与抑郁症状同时存在”。
如何区分双相抑郁和抑郁症?
如果一个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被按抑郁症来治疗,其可能的后果有:1.抗抑郁药治疗无效。2.诱发躁狂发作。3.情绪变得更加不稳定。4.自杀风险提高。5.转为快速循环型或混合状态。因此,区分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就显得十分重要。反过来,治疗的效果也是检验诊断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例如,一个患者先后尝试3种及以上的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的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或者出现上述转躁情况,就要高度怀疑他是否为双相抑郁。